50.《千金方》记载关于服药,有时间,次数,冷热三个衡量标准。而每一个标准又会分为好几种情况,只有诊断力特别精准和经验特别丰富的医生才可以准确的说出应该怎样服药。看了这好几本书发现一个共性,那就是对任何事没有具体数字上的精确衡量,全部的阐述是在数字层面以上的道理上论述,这个具体的数字是多少没有。其实想想,数字是逻辑,而道理是洞察,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需要配合才行。只在逻辑层面去衡量效果就会让人着急,只在洞察层面衡量效果就会让人觉得无能,缺任何一个都不行。得从逻辑开始积累到洞察,这估计是中医难学的一个理由;
51.《千金方》有一个风格,那就是对应一个症状,他会直接给你说一个方子,然后告诉你配方,吃药的次数,每次吃多少。但是他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吃这个方子就会治疗好对应的症状。这个和《黄帝内经》很不一样,《本草纲目》也是针对各自药进行的分类基本阐述,也不会告诉你直接对应哪种症状。所以《千金方》里直接包含了孙老前辈的亲身经验在里面,而这种亲身经验只属于孙老前辈一个人,但研读了《千金方》并且自己亲身体验了,就很容易很快的获得这些经验;
52.我看的这些经典书籍都不是古文原文,而是后人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写的,这个很好。因为普通人压根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把古文原意搞明白搞通,除非你是专门学医的,你去理解一下原文那是必须的。不过这也就有了一个风险,那就是万一编者在理解的时候没有理解清楚老前辈的本意,那么编写出来的也就有了偏差。不过有千千万万的专业医生,这一点的风险是可以控制住的;
53.《千金方》记载防风汤,总共有22味草药(这只是其中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方子,还有成千上万的方子)。就是在现在来说,集齐这22味药都不容易,更别说在古时候了。而一味药不齐,那就会影响整个药效,很可能就达不到治病的效果。所以,这个中药不仅仅是医生的诊断治疗,更是一个人物力财力的体现。人活的不容易;
54.《千金方》当中有很多段落的第一句话都是岐伯说,看过《黄帝内经》的人都知道,《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和岐伯的对话来构成整本书,阐述整个医理的。这里引用它直接证明了三点:1. 孙老前辈的《千金方》的基础是《黄帝内经》;2:孙老前辈能用这个作为基础说明这个基础是他考察验证过的,否则不可能写出来;3:学问是一点一点传下来的,而且是必需有对前人的研究才可以获得的;这个大量浏览经典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
55.看到《千金方》里再次出现了防风汤,和上次看到的做了一下对比,这回名字一样,但是用药时16味,上次是22味。22味的治疗积气和疝气,16味的治疗偏风。中间差了6味药,这个差异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才可以判断出来,这一点一定要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用药,否则很容易就判断错误,错失时间;
56.《千金方》脾脏脉论第一也对神,意,思,虑,志进行了描述,这个描述和《黄帝内经》里的描述是一致的,只是个别文字上的不同用法。所以这又是一个传承的证明;
57.《千金方》最后几篇是要诀,这和下一本书《汤头歌诀》有些衔接。我个人觉得所谓的诀大概就是总结概括后的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并且容易记在心里的话,不知道字典里是不是这样解释的。比如说要诀,口诀,歌诀(不知道歌诀有没有谱曲)等等。哦,对了,歌还有咏志的作用;继续读;
58.汤头:方剂学名词,即汤方,指以内服煎汤剂为主的药方。《汤头歌诀》共计205首,以七言歌诀的方式加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展示;
59.《汤头歌诀》看了三个方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材料组成上有主要的材料,次要的材料,再次要的材料,各部分通常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有点像火箭的三级结构,每一级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最下级的通常最先作用,最终让最上面的一级进行充分的发挥。这就是整个方子的作用,起到治病的作用;还有一个阿胶正品真假的识别,这个只是对外形上的一种辨识,我个人觉得应该辨识到原材料和工艺上;
60.《汤头歌诀》里的方子是取自各种不同的医术之中的,比如《伤寒论》、《医方集解》、《道藏》….是直接对药方的一种归纳总结。这更有利于非医学专业的人使用,还有每个方子所用药(每一味药)的市场参考价,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很实用的中医参考书;
61.《汤头歌诀》这书要是只有原文,没有现在的文字解析和彩图,估计大部分人都看不进去那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却不知道是啥意思的七言歌诀了。没有任何情绪上的意味,只是觉得就算是单个的字,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需要有人做专门的解释,更不用说逻辑层面的解说了。这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向所有编者和工作者致敬;
62.《汤头歌诀》看的比较快一些,两天有200多页。一个是因为这本书的文章结构都是一样的,没有过多的逻辑分析过程;另外一个是这本书算是距离我们现在比较近的,更容易的理解,也就少了一些思考的过程。总体来说,花费的阅读时间就少一些。反过来想,看书要看进去,也应当从距离自己最近的书开始看起,慢慢的磨练自己的耐心最后到达那些经典的时间久远一点的书籍,否则一旦从最经典的看起,就很容易因为不耐烦而直接放弃;
63.根据《汤头歌诀》记载,中药的方子都是有一定的结构的。从药效发挥的先后顺序上来说,最外围的是最不重要的药,最里面的是最重要的药;看了两百多页了,好多个方子,我硬是没有记住一个方子。不过没关系,这就好比你搬砖盖楼房,你已经不记得那块砖是怎么烧成的,材料是什么,但你却可以看见一座大楼。反正这块砖已经垒起来了就放过自己;
64.文字有动态和静态两面。就比方说这些方子,如果说静态,那就是一个标题+4句话(每句七个汉字),总共32个字左右,把这些文字订在一起放到现在,不是专业的医生或研究者估计没人能看下去;而动态则是从方子构成,用法,功效,主治,临证加减再加两个配图去解释。这样就使得文字好比一个活脱脱的人在跳舞一样,很容易让一个普通人理解和看下去。所以说字J跳动这个名字起的还是很有深意的;
总结:
中医是将事物分为人和外在环境(包含所有的动物植物);
1. 《黄帝内经》是对人体内部生命活动的阐述;
2. 《本草纲目》是对外在环境事务的总结归类;
3. 不确定1和2结合是不是就是整个中医体系,后面还会有人研究;
4. 其它类的书籍基本上均是对于3的进一步说明,但各自有各自强烈的特点(《千金药方》注重结合,《汤头歌诀》注重对方子的解读),所以能流传下来;
5. 中医的疗效偏重于预防,就是说你如果一直在预防,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疾病;如果你不认同这一点,那么你会生出很多不同的观点;
这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自己缺少哪一部分,那就优先于哪一个部分然后一点一滴的去学去积累,就是最好的选择。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ld999.com/9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