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学在家的这半年,不用早睡早起,晚上也没有做不完的功课,小谭感觉自己轻松了许多,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以前上学时还常有的躯体化症状,如失眠、头痛等,也全都有所缓解。
即便如此,他也没考虑过要重返校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小谭的父母,已经由刚开始的妥协谨慎,渐渐转化为了不解和焦虑,并开始一步一步地试探着小谭的“底线”,这让他很是苦恼。
在父母眼里,小谭目前的状态很不错,正是复学的最好时机。但是,每次一跟他提到复学,孩子平静的情绪就又会泛起极大的波澜。为什么小谭就是不愿意复学呢?孩子脸上的痛苦,到底源自哪里?


一提到“复学”
孩子就像炸了毛的猫
回忆起孩子情绪转变的过程,小谭的父亲是这样描述的:
“真的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炸。‘复学’两个字就是导火索。本来一家三口正在好好地吃饭,我就提了一嘴,我说你现在状态不错嘛,要不下周就联系学校,提下复学申请?”
“我话音还没落下,他一听到要让他复学,立马把饭碗一撂、筷子一扔,怒气冲冲地把自己又关房间里了。砸门的那一下,那重得啊,吓得我心脏病都要出来了。”
小谭母亲也同样感受到了孩子的抗拒。又过了一个月,有天她在看电视,看孩子正站在洗衣机前,对着旋转的滚筒发呆,她就边瞄着电视边说着:“我听医生说,你最近头不疼了,是很好的迹象,是不是该考虑重新去上学的事儿了?你都高中了,时间经不起耽搁啊。”
小谭听完,身体像触电式地开始发抖,他恶狠狠地盯着洗衣机,一字一顿地说:“我知道”。
随后,他几乎是哭吼着喊出:“但是我不想复学!我根本就没有好到那种程度!你们什么都不知道!”


孩子不愿复学
有哪些原因?
和小谭父母一样,很多休学孩子的家长也有着类似的想法与疑虑,他们认为,孩子休学在家这么久了,状态恢复得也不错,就考虑让ta重返学校继续学业。
但孩子一听到“复学”的字眼,就会状态大变、表情痛苦、极力抗拒,甚至可能像小谭一样,做出过激的反抗举动。家长也会愈发不解,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不愿复学的背后,可能会受哪些原因的影响?父母应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才是最妥当的方式?
孩子的身心状态
可能并没你看到的那么“好”
.
心理咨询师邹峰提供了一个真实案例。有一个孩子小杨,在向邹峰描述他曾一起住过院的病友小宇时,是这么说的:
“两年前小宇在医院的时候,人瘦瘦的,很自律,每天早上都准时起床,还会帮助别的小伙伴。我感觉他那个时候看起来状态就很好,比我好多了。”
“前段时间我又遇到小宇,我很惊讶,他竟然完全变样了,第一眼差点都没认出来。他的身材跟以前比已经走形了,体重超标很多,外形看着也是很颓废、很不修边幅的感觉。他现在的状态好差啊。”
后来邹峰向小宇求证,是否他真如小杨所说,状态在两年内经历了由好到差的过程。小宇听完,惊讶中带着无奈,他说:
“两年前我状态很好吗?我那时候满脑子都是不想活了,整天过得像行尸走肉。的确,我现在看着是很颓废,但我已经不想死了,感觉生活多了盼头,我比以前的心理状态好多了。”
巨大的误解,折射出了认知的偏差。有时候,家长看到的未必就是全貌,孩子的身心状态,可能并没有ta表现出的那么良好。
尤其是休学在家的孩子,家长表面能看到的,是ta没有压力、一身轻松,但其实,ta也可能在压抑自己的内心需求,没有表露出最真实的一面。对未来的迷茫、对身体的担忧,种种痛苦都压制在心里。
因此,孩子表面的“状态好”,不能成为判断ta就已经做好了复学准备的依据。
孩子可能仍在排毒
新的能量尚未攒够
.
比起仍在坚持上学的抑郁症青少年,休学的孩子会受到更多关注。家长会疑惑,都过去半年了,孩子好像还没多大动静,是不是装的?就是不想上学?
心理咨询师蒋昱指出,抑郁症不像纯粹的生理疾病,表征更不明显、旁人难以体会。按照起码的病程和规律,如果孩子休学半年仍无多大动静,未必是坏事,可能表明病情没有恶化,反而是稳住的。
为了让家长能更直观理解,蒋昱做出了如下描述:
如果把生病比作车况,抑郁症就不只是油箱空了,而是油箱里还混入了杂质。要想重新加满油,得先清理完杂质,让油箱变得干净。杂质是清干净了,但因为油箱没油,此时的车仍然不能发动,也就无法行驶上路。
很多孩子也常在这一时期被父母质疑、抱怨:“孩子最近都没有情绪发作了,但还是整天窝在房间,ta难道不应该回去上学,或者先出个门、交个朋友吗?”实际并非如此。
抑郁症的复元,要先经历一个“排毒”的过程。可能在这阶段,孩子只是刚好将部分负面情绪的“杂质”清理出了体外,症状减轻很多,但是新的能量还没有灌注进来,孩子还不具备重新复学的条件。
加半缸油也许可以慢慢恢复部分社会功能,要有接近满缸的油,孩子才可能重回学校。尤其是初高中时期,学业的压力对能量消耗巨大,很多孩子每天都需要加油、加满缸的油,才能维持基本的运转正常。
休学的孩子,油箱可能还是空的,面对父母让ta重新“上路”的催促,又怎么能不抗拒?

对重返校园的恐惧感
并没有消失
.
对很多孩子来说,学习如打仗,课堂如战场。休学的孩子是在战场上受了伤的士兵,退出前线、养伤治病。父母是指挥官,看到孩子伤养好了,就希望ta能立刻回去继续战斗。
有些士兵,会因此患上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他们害怕擦过耳旁的子弹、恐惧同伴突然离去,他们不敢再重回战场。不愿复学的孩子,就是受过伤后恐惧继续战斗的、患上了PTSD的士兵。
恐惧复学可能有很多原因。学业功课带来的高压,对应试教育唯成绩论的不适应,社交的压力,人际关系遭遇挫折,对未来道路的迷茫,找不到上学的意义……
以上的某种情境,可能发生过,孩子经历了,并选择了休学作为回应。如果再次复学,其实什么情况也没有改变,一切就又回到以前,甚至还会更加恶劣。
积压下来的功课像是还不完的债,落后的学习进度更是烦恼重重;成绩还是不上不下,别说进步了,要保证不退步都很难;这么久没来学校,会被大家怎么看待?害怕指指点点;之前和某个老师关系就很糟糕,害怕又被针对;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啊?休学的日子虽然无聊,要是复学了,又会被更大的空虚感包围……
复学对于孩子来讲,很可能是再度经历创伤性的体验,这是一种家长无法感同身受的恐惧,看不见、摸不着,但孩子可能就会被重新触发。
邹峰曾接触过的一个青少年,每每到了考试之前必会自残。因为他对于考试的紧张已经到了极点,他只能把自残当作一种解压的方式。因为人在极度惊恐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解离感”,ta不会觉得身体是自己的、灵魂也好像已出窍,都不能确认自己是否还存在。这时,自残对ta来说,是有功能的。小刀划了一下手腕,感觉到了疼痛,血流了出来,人也会放松下来,就有了活着的真实感。
就像抓痒,轻轻地抓,可能会更痒更难受,所以要用力去抓,把皮都抓破,才会感觉舒服。而家长一定不能理解:“ta为什么想用小刀划自己?怎么能伤害自己?”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从没体验过那种“痒”是什么感觉,那当ta看到别人抓破自己的皮、直至流血,自然也就不能理解。孩子的抗拒,可能也是一种应激反应。
父母的过度期待
也会成为压力来源
.
孩子对复学的恐惧,并非全都源于学校,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待也会成为主要的压力来源。
有位休学了半年的孩子曾倾诉:“我不想复学,最大的原因其实是不敢再让我爸妈失望了。我都能想象到,如果我再复学,他们还是会按照以前的那套标准来要求我。”
“要重新更上学习进度,成绩还不能落下,如果我没考好,他们又会急得不行,挑剔这里、挑剔那里,让我下次再争取进步一点……我受不了了,好不容易才从那个单一的评价体系里跳脱出来,在家躲避,我真的很想再缓一缓。”
在孩子心理能量很低的时候,如果父母首先想的还是急于让ta回到学校,就会发生很大的冲突,有时甚至会产生危机事件。比如曾有个少年小刘,因为休学在家待的时间太长,一直被父母念叨,等父母要强制给他办复学手续那天,发现小刘离家出走了,父母心急如焚,报警之后,又过了好几天,小刘才在附近县城的某网吧里被找到。
对于复学,如果孩子的态度是坚决说不,父母还是应该尊重ta的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期待强加于孩子的反应之上,逼迫ta“乖乖就范”。


比起让孩子立刻复学
家长更应该这么做
对孩子既放低期待
又抱有信心
.
对于休学孩子的父母,邹峰最希望传达的一个观点是:对孩子既要不期待,又要有信心。乍一听好像很矛盾,但其实这两件事是可以同时做到的。
对孩子不期待,是要真正去给孩子创造一个放松的环境,跟ta表达:“我理解你的害怕,爸爸妈妈会接纳你”,而不是强迫孩子复学之后,又开始按照从前的标准去要求ta。
只有当家长越是减少期待,孩子才越能感到放松,越放松才越减少焦虑,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才越能够正常地发挥。
很多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必须要达到什么标准,才能体会到爱。父母正是要转变孩子的观念,告诉ta:就算你休学了,我们依然会爱你,无条件地爱你。对孩子降低期待,是能将无条件的爱激发出来的最好办法。
第二,又要对孩子抱有信心。什么叫有信心呢?就是要去相信孩子,ta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求ta的目标,ta也没有变成所谓的坏孩子。有家长会问,“如果我对ta不期待了、放弃要求了,ta会不会就彻底摆烂,不求上进了?”其实不会的。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很大概率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有目标、有上进心的人,才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症。但家长要相信,孩子的本性没有被磨灭,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时间来自我调整、慢慢复元。
父母联手合作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
邹峰曾提出过一个重要的理念: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源于不安全感。症状可以五花八门,抑郁、双相、强迫、幻听、幻觉、进食障碍、社交恐惧……各种各样的名词很多,但核心问题其实都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有位妈妈曾向邹峰咨询,她的孩子有社交恐惧,很在意其他同学的玩笑和看法,怎么办?邹峰指出,其实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就在家庭。当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是自由的、放松的、被家人所接纳的,那ta对外界的评价就不会那么敏感,面对同学的玩笑和评价,ta就能以更轻松和不在乎的姿态去面对。
但如果当孩子连在家里面都没有安全感,状态紧绷、小心翼翼,那ta在其他环境里,只会更加战战兢兢、草木皆兵。老师是不是在影射我?那个同学开我的玩笑,他一定是在针对我!一旦开始这样想,恐惧就来了,社交障碍也就产生了。
如果一个家庭能够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ta在面对因外界评价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时,也可以更好地消化,能够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而这是需要由父母共同努力来营造的环境。
相反,让一个孩子失去安全感的最快办法,就是老是想着去改变ta。比如孩子擅长文科,但是数学很差,家长就想方设法去提高ta的数学成绩,而忽略孩子的接受程度与天赋方向。孩子性格内向,那就千方百计地要把ta变得外向,把ta送去各种训练营、让ta变得大胆,却违背了孩子的性格底色和消化模式。
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人,就更加不愿意去接受改变,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就像蜷缩到洞里的小动物,如果想让它尽快出来,最好的办法绝不是拿根棍子去使劲捅它,边捅还边念叨着:“你怎么能缩在里面呢?快出来!”你越捅,小动物会躲得越深!
最好的方式,是尊重孩子发展的天性,也尊重ta的病程与规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安稳地度过休学期,并在准备得足够充分之时,自然地迎来下一步的改变。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ld999.com/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