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夜里出来的动物,人们总不免有些讨厌。
倒不是说它们的生活习惯跟我们不一样,而是我们在睡着时,没了防御,最脆弱,最容易被攻击;我们睡了,它们逛着,背不住被它们袭击了。
想到这一点,就喜欢不起来。
为了安全,于是,就有了四周的墙和进出的门,这就是动物的“窝”。
“回到窝里向罢”(大约江浙一带的人,如今还这么说吧),有了墙和门的联手,就可以安全地睡了。
醒了,还得考虑另外一件事:吃穿用的,一样不能少。吃了上顿没下顿,不行;秋天去了,没有过冬衣服,不中;不能临时抱佛脚,就得平时多囤积。
所以,为了安全,人们都会做两件事:住的安全和囤积点啥。
2
当一个人缺爱而感觉不安全时,他也会试图在这两方面做文章。
但房子的文章比较难做,且,即便对方再凶猛,也不至于把自己赶出了家门。
住的无忧了,那就开辟另一条战线:囤积。
吃、购物、偷、收藏等都是囤积。
企图通过囤积的多,来弥补得到爱的少。
但这种头疼医脚的做法,是不能有效的。
有效的方法又没有,于是只能反复用,吃了还吃,买了还买,偷了还偷,藏了还藏,那就真多了!
3
我们先说吃。
与其他的囤积不同,吃是囤进肚子里,其他的,则囤仓库或类似仓库功能的所在。
吃能给人带来愉悦,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饿得慌的时候,能填饱肚子的都是美味。
我印象中经久不灭的美味只有一次。小时候,我赌气从我姐家独自跑了10里地,回到自己家,又怕又饿,父母还不在家,奶奶给我做了一碗茄子。
那碗茄子,就特别美味。
如果仅仅是饿了吃,吃完了,不饿了,于是我明白了:吃可以解饿。
这没啥呀,我早就知道了,因此,再美味,吃过之后,不久就忘了。
如果是又气又怕又饿,吃完了,不饿了,不气了,也不怕了,这下,我就明白得不一样了:原来,吃可以解气,还可以解怕。
于是印象深刻,忘不了。
3
吃货的心理就跟我的想法一样,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饿,而是为了解气和解怕。
当然,他们不需要跟我有同样或类似的经历,才能知道吃的魅力;有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明白吃的不一般:
首先,吃得多,妈妈喜欢。
青春期的女孩会觉得胖了不好看,但对于ー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每个妈妈都巴不得他肥嘟嘟的,那才叫好看呢。
要是问妈妈们:为啥孩子肥嘟嘟的很可爱呢?
她们会说:孩子吃得多,说明身体好,会长得好。
这说法自然没错,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却被我们都忽略了。
在冬眠前,动物都知道多吃点,多囤积脂肪,以度过接下来的饥荒。
没谁提醒它们多吃,它们不需要提醒就知道;“多吃点,囤积脂肪”的信息是植入了它们的基因。
我们的远古祖先也知道这一点,多吃,多囤积脂肪,才能抵挡住接下来的饥荒。
多吃意味着活下去的希望,意味着安全,这些信息也是植入了人类的基因,不需要谁提醒。
有人对此就质疑了:不对呀,我家孩子就是不吃饭,人瘦,个子也矮,芦柴棒似的。
我只能说:这些瘦而不吃饭的孩子,如果身体没毛病,毛病就出在父母身上了。
父母太焦虑了,盯着孩子的吃饭,打乱了孩子的内在动力。吃饭已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了,成为了得关注或打败对方的手段,饭就变了味。
人的基因中就植入了多吃的信息,是保护自己的手段,如果有人把这手段拿出来用,自然不足为奇。
4
其次,何以解忧?可以用吃。
这是父母教给孩子的。
有些妈妈并不那么细心,耐心也不够。婴儿哭了,她不能辨别哭的信息是啥,第一反应就是喂奶。再大ー点的孩子,若他们哭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塞个奶嘴。
有了奶嘴,哭起来就不方便,再加之,小孩子容易被转移注意力,奶嘴到口,他就被转移了;刚才是啥烦心事,忘了,吧唧吧唧,开心了。
久而久之,他就记住了:吃可以解忧。
后来告别了奶嘴,只能转移目标,盯上自己的手指了,这就是啃指甲。
啃指甲也是为了解忧。
再后来,指甲也得告别了,只能再转移目标,来点实际的,真吃上了。
安慰奶嘴也好,指甲也罢,吧唧吧唧,都是虚的,只有真吃,那才是实打实的。
5
这两点,是炼成吃货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用“吃货”这词,没有贬损的意思,只是顺手而已。
他们用吃来解忧,并发现,吃真的可以解忧。
但这种解忧是暂时的,就像止痛药,能止疼,但不治病,药劲过了,又痛了,还得吃。吃吃吃,就被戴上“吃货”的帽子了。
到这里,我们就明白嫦娥的奔月了:太痛了,没有止痛药,受不了了,跑了!
大约就这么回事。
今天就分享到此,明天说“买”。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ld999.com/7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