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鼻子有没有身体语言,学者们看法不一,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在人的五官中,鼻子和耳朵是最缺乏活动的部位。因此,很难从观察静态的鼻子中读出对方的心理。但是鼻子也有自己的“语言”,美国芝加哥的嗅觉、味觉治疗与研究基金会的科学家们发现:当人们撒谎的时候,一种名为儿茶酚胺的化学物质就会被释放出来,从而引起鼻腔内部的细胞肿胀。科学家还通过可以显示身体内部血液流量的特殊成像仪器,揭示出血压也会因为撒谎而升高。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那些喜欢撒谎的人都喜欢摸鼻子。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故事:
小张是刚到公司的新员工,有点小偷小摸的坏毛病。这天,当大家下班后,小张还想在办公室上一会儿网。正巧,他看见了主任办公室的门还开着,好奇心使他悄悄地进去看了一下。巧的是,办公桌的抽屉也没有上锁,里面放着厚厚的一叠钱。面对金钱的诱惑,小张没能抵挡得住,于是他顺手牵羊,拿走了几张百元大钞。他自认为没有人会发现。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第二天一大早,主任就在办公室嚷嚷起来了:“你们谁偷了我办公室的钱?办公室里怎么还有这样偷偷摸摸的人啊…”没有一人回答,其实,主任也听说小张的手脚不大干净,但没有证据,也不能说什么。这时候,主任秘书小王想出了一个招儿,能看出钱到底是不是小张偷的。
下班后,小王看见小张要离开公司,赶紧追上去:“今天下班去干什么呀?不回家陪女朋友?”小王故意试探性地问。
“她在老家呢,不需要我陪。”小王分明看见,小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自己的鼻子,他明白,这是一个人在心虚时常会做的动作,恐怕小偷就是小张这件事八九不离十了。于是,他试探道:“哦,对了,刘主任的钱被偷了,你知道吧。也不知道谁干的,每个人好像都有不在场的证据,我昨天和刘主任一起出的门,周大姐也说跟你一起下班的,真不知道是谁干的。”
小王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偷偷看了一下小张的反应,果然,小张很慌张地接过话茬:“是啊,周大姐还跟我一起去喝了杯东西呢。”“嗯,周大姐也说是你请他喝了一杯柠檬水呢……”小王就和小张这么聊着一起离开了公司。
后来,快分开的时候,小王突然问:“小张,昨天你和周大姐喝的什么呀?”“苹果汁啊,我最爱这个了。”小张随口一答,说完,他才知道自己说错了。
秘书小王让偷钱人小张不打自招的秘诀在于:他先试探小张,发现他摸了自己的鼻子,这是撒谎时会做出的下意识动作。接着,他再编造出周大姐这个中间人,故意为小张制造出一个不在场的证据。当小张对自己放松警惕时,他再问这个问题,小张却回答错了。最终,小张不打自招,也只好承认了偷钱的事实。
西班牙研究者发现,当人们撒谎的时候,潜意识会让人们做出摸鼻子的动作。说谎者的回答还会变得简短,伴有摆弄手指、下意识地抚摸身体某一部位等细微动作。
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证明,当一些不利于自己的或者较坏的信息进入自己的大脑时,人会有下意识地用手遮挡住嘴巴的动作。但是由于这个动作太过突,很多时候,人们为了掩饰这个情绪,会就势将这个动作转变为抚摸鼻子。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做出了摸鼻子的动作,就意味着他对听到的信息表示怀疑。有些人在说谎的时候并不一定会抚摸自己的鼻子,而是在鼻子上轻轻地碰一下,或者摩擦几下,有的人甚至不会出现摸鼻子的相关动作,只会在说谎的时候做出抚摸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实际上,这些动作也都是行为人在说谎时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下意识的自我安慰动作。
事实上,摸鼻子的动作也并不单单出现在撒谎的时候,很多时候,人们也会因为空气干燥或情绪紧张而抚摸鼻子,有时也会因为尴尬而抚摸鼻子。所以说,我们在通过对方摸鼻子的动作来判断对方的内心时,应该进行全面的采样分析,这样才能让我们得出更接近行为人真实心理的结论。比如,当一个人做出摸鼻子动作的同时,眼睛也做出向上并向右转动的动作,此刻判断行为人说谎的依据才是更有力的。
要记住这样一个规则:单纯的鼻子发痒往往只会引发人们反复摩擦鼻子这个单一的手势,和人们整个对话的内容、频率和节奏没有任何关联,但如果这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你就必须对他的谈话内容加以警惕了。可见,观察是否摸鼻子确实是一个辅助我们鉴定对方是否说谎的有效手段。当然,在观察他人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面、仔细的信息采集,先大胆猜测,然后再小心求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判断出行为人的真实心理变化,从而决定与之交谈的方向。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ld999.com/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