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 任仁发《五王醉归图卷》局部
清代画家沈宗骞①说:
“绘画类别很多,传神写照一门,历史最久,因为能够留传古代‘坚贤’的精神给后代示范,所以既不说‘形’,又不说:’貌’,而叫做‘神’。是由于天下形有相同的,貌有类似的,至于神就不可能一样。如果画家只讲求形似,那么或方、或圆、或肥、或瘦,在几十个人里面,也有相象的,哪能叫传神呢?比如说,有一个人以前是胖子,皮肤细白,没有髭须,后来他瘦了,皮肤苍老了,胡须也长出来,猛然一见,也许不认识,但仔细看看,就能恍然而悟,他原是从前的某人,这就是形虽变,而神却没有变。所以形即使小有出入,问题还不大,如果神不对头,就不会是原来的人了。然而‘神'的表现,还是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耳、目、口、鼻固然是形的最重要部分,至于骨骼的高低起伏、皱纹多与少、隐与现,也一一不能差错,形掌握得准确了,神自然也会显露出来。有时也会骨骼、皱纹都不错误,而神还是没有出来的,那一定是在用笔上未能尽到好处。用笔的方法,须要观察面上皮色,或松、或紧、或粗、或细、或略带微笑,好象和人相接触时的神态(不是死板的外形),然后研究应该使用那种笔法来表现,这样,自然可以传神的。”
“神之所以不同,确实是在具体的地方,所以用笔也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或‘渲染’,或’勾勒’或‘点剔'(小笔触)或‘皴擦'(大笔触),只要用的得法,自然百无一失。”
“用笔方法,并非故意造出的(不是为表现笔法而用笔),乃是各个面孔原来所具有的,画家不过是根据对象来描绘。好象对面放着就是一幅天然名作的肖像,画家从而缩临出来,有笔的地方,是少不得的笔,有墨的地方,是不可免的墨,有颜色的地方,是必须有的颜色,这样一层一层地画上,恰如其分而止,作到功夫纯熟,自然心手妙合,形神逼肖了。”
“开始学画肖像,须要多看古代优秀作品,应该理解古人用笔方法原是表现对象的天然所具备的。仔细体会,用心揣摩,要能懂得人物面孔上原来就有天然笔法,自己画笔下面也就会有天然的‘神理’。若不从这里下功夫,只是追求在方、圆、胖、瘦、长、短、老、幼的表面形式,虽然形的方面追求到了一些,可是神却没有完全获得,那还能叫传神吗?”《据清 · 沈宗骞 · 芥舟学画编 · 传神总论》节编)
【注释】
①沈宗骞,字熙远,号芥舟,又号研湾老圃,浙江吴兴人。清初画家,人. 能山水人物,对肖像画尤有研究。著有《芥舟学画编》,由于是总结实际创作经验,立论相当切实,能够指导绘画实践,尤其是其中论艰。传神一节,全面、深刻而具体,是古代肖像画论中最优秀的著作之一。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ld999.com/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