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
1.早期:胡适以“白话入诗”为突破口,他提出“诗体大解放的口号“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2.早期诗歌呈现“散文化”倾向
3.“散文化”倾向导致多数诗人注重形式的解放,忽略诗的艺术品质,直白浅陋说理,冲淡了诗味。
4.1920年后,划分诗与散文的界限,重塑新诗的审美品质。
5.1920~1930年,政治与诗歌融合
⑴“中国诗歌会”致力于“诗歌大众化”的探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
⑵“现代派”诗人。现代的情绪+现代的诗形
6.“现代诗的情绪”
指大都市生活中纷繁的现代经验,混合着怅惘与忧郁情调的个人感受,从细微生活里依靠敏感发现的诗意。
7.“现代的诗形”
指将注意力从外在的格律营造转向用自由点散文体表达“内在情绪的抑扬顿挫”。
8.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1940年后,诗歌创作趋向
⑴历史意识到浮现
抗日战争的爆发,严酷的历史介入到诗歌创作,使诗歌“一面撇开了艺术至上的观念”,“一面就非常迅速地把自己投进了新的生活的洪流里去”。
⑵诗歌散文美的追求
①长篇叙事诗、朗诵诗、讽刺诗的兴旺,以及对打鼓、小调、皮黄等民间艺术的运用展现了诗人的变革意识。
②“散文化”改变形式格律,突破单一的抒情语式,接纳叙事、讽刺、戏剧多种因素,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能力,更为贴近社会现实和广大民众,拓展新诗的审美经验领域。
⑶新诗现代性的拓展
①新诗的现代与历史现实结合。
②一方面纯熟地运用现代诗艺,诸如象征、按时、反讽、小说化、戏剧化等手法。
③另一方面保持着对外部历史的关注,真正实现了对“现代经验”的把握。戴望舒《我用残损底手掌》
二、“九叶诗派”的聚集、资源与艺术成就
1.“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或称“中国新诗歌”,是指1940年代出现的一群具有现代主义诗歌倾向的青年诗人。“九叶”之名得自《九叶集》,收录了穆旦、唐湜(shí)、唐祁、陈敬容、杜约赫、郑敏、辛笛、袁可嘉这九位1940年代诗人的诗作。
2.“九叶诗派”对于诗歌的探索
⑴对新诗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是“九叶”诗人的诗艺探索的起点。
①追求社会与自我、时代与个体、外部实现与内心感受的完美统一。
②中国新诗两个极端:一个尽唱的是“梦呀,玫瑰呀,眼泪呀”,一个尽吼的是“愤怒呀,热血呀,光明呀”。
③主张:反对脱离时代,在个人天地里孤芳自赏,也反对将诗歌变为政治观念的传声筒。
⑵追求感性与知性的融合、抽象玄思与官能感觉的统一,是“九叶”诗人追求的一种新的经验方式。
郑敏的《金黄的稻束》一诗描绘了秋天的收割后的原野,静穆的稻束仿佛“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⑶新诗戏剧化,是“九叶”诗人提出的实现新诗现代化的主要方案。
戏剧化原则,针对着诗坛上流行的“感伤”与“说教”的倾向,寻求诗歌表现的客观性与间接性。
三、穆旦诗歌的艺术创新及其文学史地位
1.穆旦诗歌
⑴穆旦本名查良铮,著名诗人、翻译家。
⑵翻译作品《唐璜》《欧根·奥涅金》
⑶主要诗集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
⑷在“九叶”诗人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1940年代的新诗现代性探求。
2.穆旦诗歌创作风格
⑴早期:浓郁的青春色彩和浪漫情调
⑵成熟期(1940年):对动乱的现实体会和个人的思考合成诗歌想象力。
3.穆旦诗歌的主题内涵
⑴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①直面严酷的历史现实,拥抱时代生活,让年轻的诗人找到了诗歌想象力的归宿。
②《合唱》《赞美》《旗》
③具有民族意识、歌颂人民力量。
⑵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对自我、现实乃至整个历史、真理的黑暗拷问。《出发》
穆旦诗中潜在的核心主题:
①存在于诗人对现实、历史的深入批判中;②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披露
⑶残缺的我
⑴对人生痛苦、矛盾及荒谬性的艰苦开掘,使穆旦诗中的“自我”形象也呈现出高度紧张的特征。
⑵“自我”在现实与精神的挤压当中展现复杂、混乱的、非理性的部分。《我》
4.“自我”分裂和剖析
⑴把“自我”放置在不同力量的交汇之处,使“我”成为冲突的存在,无法整合成和谐的统一性。
⑵展现现代人无法确定自我生命价值、存在意义的困境由此被表达了出来 。
5.总结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以及“残缺的我 ”共同构成了穆旦复杂而深邃的主题世界。社会与个人、时代与自我、永恒与当下不仅得到了结合,更为关键的是,它们交织贯穿在了一起,形成相互的诘难,代表了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现实、个体存在面前,精神所能达到的可能深度。
6.穆旦诗歌艺术创新
⑴戏剧张力的构造
总是在悖论、反差与不同因素的对撞中构架自己的诗行。郑敏“总是围绕着一个或数个矛盾来展开的”
①诗体的“张力”
a.抒情短诗,诗意凝练紧凑,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辨;
b.戏剧体长诗,结构较为复杂,使用多重人称,不断转换角度,将内心自省、场景叙述、他人话语交织混合于一处,行成多声部的效果。
②不同类型的经验、词语和诗境的陌生化并置的“张力”。《五月》
⑵用身体来思想
让知性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对象,像嗅的玫瑰花香那样直接嗅到思想。
穆旦长城将心里的活动转化成身体的感受,将观念外化为具体的生理感知或意象。
《春》穆旦的名作
⑶对传统诗意的反动
①诗歌素材现代化,反对诗歌书写所谓诗意的“风花雪月”,主张要以现代经验为表现对象,力图通过追求“非诗意”来达到新鲜的 独特的诗意。用“非诗意”的词句写成诗。
②诗歌审美品质的生成,打破了“中和之美 ”,使我和物之间、自我与他人之间呈现出危机和裂痕,形成了另外一种“张力之美”。
③在语言上,表现出一种“非诗意”的反叛姿态,将新诗从“诗歌语言”中解放出来。将大量现代生活词汇引入诗中,采用逻辑关联词和欧化句法作为诗歌的主干,形成一种理性的推论力量。
7.新诗的作用及成就
⑴表达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和感受,并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新诗区别于“旧诗”或“西洋诗”的一个标志。
⑵20年代,表现于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普遍关注上。
⑶30年代,“现代派”诗人又正面提出了这种现代性的理想。
⑷40年代,穆旦与“九叶”诗人将中国特殊的历史现实与现代诗艺相结合,在其中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ld999.com/5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