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大火了一把,一度提高了收视不高的电视,又一次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话题。

周家三个子女,老大周秉义、老三周蓉,可以说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先进典型,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们凭借自己出色的学习能力,分别考上了大学,成为那个时代的天之娇子。老大周秉义,因为考上北大,才被身为封疆大吏的郝省长的认可,而娶了其女郝红梅。如果考不上北大,或许其岳父郝省长、其岳母金主任的认可,这对高官夫妻,对老大周秉义的认可,并不代表他们对其身后家庭的认可。至始至终处于两个不同阶层的亲家,也没有走到一起。周父倍感失落,也倍感其中的辛酸与人情冷暖。

老二就是周家唯一的女儿,聪明、好学、积极、家庭的宠爱,集于一身,敢爱敢恨的鲜明个性,造成了一味索取来自家庭的爱。在秉义去下乡之后,一个招呼都不打,去了贵州农村,寻找她理想的恋人——诗人冯化程。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的世界就是以她自己为圆心,她的需要为半径画出的圆。她活得很自私,也自我,心里没有别人。冯的出轨,固然有冯自身的原因,她的逼迫,又无不是外在催加的作用。
老三周秉坤, 在老大和老二之间,在他们两个学霸光环之下,他就显得很不值一提。也给其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当然,周秉坤他也不是笨的,后来,在其老大的帮助下,开起了饭馆,生意做得也是风生水起。在老大娶了省长闺女之后,老三嫁给了当时比较有名气的诗人冯化程之后,爱得瑟的周父,带着三个孩子去给胡同的乡亲拜年,这是一种炫耀,也是一种虚荣,我们每对父母都有这样的心理,所谓“二十年前看父,二十年后看子”,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个孩子都比较成功。所谓周父周母,颇为心慰,但是,对家庭贡献最大的往往就是那个学习最不好的孩子。正如应了那句“成绩好的孩子,未必是来报恩的,但成绩差的孩子,未必是来讨债的,相反,成绩差的孩子,大都是来报恩的。”老三周秉坤娶了周父极力反对的郑娟,照顾植物人婆婆的是却是老三这对默默无闻的小夫妻,让其享受晚年幸福、天伦之乐的也是这对小夫妻。
网上有这样一个对比。
我们凤城二路省厅大院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似乎都有一个共识,不让孩子出国,无论再优秀。
为什么呢?我们吃饭聊天的时候,有“成功人士”叹到,在他们中间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其中一个非常聪明,后来高考时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出国留学,最终留到了漂亮国,结婚生子。前几年偶尔还回来一次,回来看看他父母,给父母一些钱,也不太多,因为他在那边组建了新家庭,娶了一个外国媳妇,还买了房,手里很不宽绰。这几年呢,自从有了新冠疫情,已经几年没回来过了,电话也越来越少,孩子说话也是英语,感觉距离越来越远了,回来的时候也许是受了西方的教育,见了我们这些老朋友,也是满脸的不耐烦和屌不甩。老两口逢人便说后悔让儿子出国了,他们就这个独子,以后养老可怎么办啊?
在我们那个时代上清华北大,其中出国留学的人比比皆是,这些同学回来和我们聊天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优越感,而是有一些或多或少的落寞。像我这样学习比较差,高中毕业之后上了一个学校,学习也算刻苦,在北京木樨地呆了四年,毕业以后回到西安上班,一干就是近40年,一月几千刀,离家也近,父母岳父母也都在一个城市,住的不远。在我们这个群体内有许多成功人士,取得的成绩都很辉煌耀眼,还有很多像我这样智商平庸的人,结婚了生了孩子,一家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却其乐融融。也许是人的欲望太低了吧,有很低的满足感。
学习那么好,那么优秀,在外国工作几年都回不了一次家,父母非常孤独,没人照顾,而在本地工作的,儿孙满堂,一家人其乐融融,反而比考上清华出国的那一家幸福的多。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悖论。
各位看官意下如何?你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定居国外呢?听听苏轼老先生是怎么说的吧!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 人还是少些欲望,不要太“精致”了吧。任何一点超出常规的“预算”,暂时心里得到了安慰,但是在人生道路不远的将来,那个“价钱”早早就等在那里了!
家是温柔的港湾,是舔舐伤口的避风塘,注入精气神的加油站,幸福又是什么?是自以为是的自我满足,是无需他人首肯的自我认可,物质的多少不是决定幸福与否的绝对因素。是子孙满堂的热闹,是儿子绕膝的天伦之乐。
《礼记》有云: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凡尘俗世,拥有和睦温暖的家庭,是人生最大的福气。
你经营家庭关系的用心程度,决定了你生活的温度。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ld999.com/2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