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阅读,发现一本好书,快速翻阅了第一章,觉得有些触动,发出来与友友分享。
书名叫:《温暖的孩子》。

网络图片(侵删)
一看到书的名字,就触及了我内心的痛,可能也是很多家长内心的痛。因为我们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温暖,甚至满身都是刺。有一个友友说得好: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就像是和炸药包相处,他不爆炸,就已经是家长的胜利。
书的副标题是:打造滋养型环境,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网络图片(侵删)
作者是美国人,他认为我们(尤其是亚洲人)和孩子相处,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喜欢‘强迫孩子’。强迫的行为有很多,除了我们通常认为的暴力体罚,还包括语言上和精神上的,比如:责骂、挑剔、呵斥、唠叨,还有表现出来的蔑视、歧视、嫌弃、嘲讽、漠视。
我们似乎认为自己没有啊,我们一直都是很“爱”孩子的,但细一想,真的没有吗?我突然想起有一次争吵,女儿喊出的话:“她说,我知道你们爱我,但是你们也一直想要控制我,我就是想要自由而已。
想想我自己尤其是老公,特别爱“提醒”孩子,现在他依然是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提醒孩子了,不停的提醒,现在也许她听不进去,但是长大了,她会想起来我们曾经提醒她的。所以,他就常常这样提醒:‘快点睡觉’,‘不要再玩手机啦’,‘坐直了’,‘不完成作业不准吃饭’,‘叫你穿衣服不穿,感冒自找的’,…。这些语言习惯,我们很自然的觉得没什么,但是其实我们并没有在和孩子‘好好说话’,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强迫”。

当我们强迫孩子的时候,只有三种结果:1)孩子因为被强迫,激发了逆反的心理,因为反抗是本能,是自我保护的方式,所以最终无论家长说什么,他都要抬杠。2)孩子在权威和高压下低头了,但他习得了:强迫别人是对待别人,让别人顺从和就范的有效手段;3)当强迫积累到高强度的时候,可能形成反社会的人格,这种人格无法被社会接纳。
【而那些高级的社交技巧,比如:沟通,体谅,幽默,团队合作,社交礼仪等等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就很难掌握到】。加上孩子本身没那么理智,我们就觉得她们非常的难以沟通,但这并不是孩子的错,因为我们没有教给他们,没有以身示范。
总结下我的感悟:与其说是教育孩子,其实更应该说要先提高家长自己的修为。作为一个家长,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如何高级的解决问题,比如有效沟通,也并不怎么高明。–手动汗颜一下。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ld999.com/10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