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传身教”,往往用来指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确做法。这个词自带光环,透露着亮闪闪的褒义。而且,还有更进一步的说法:“言传不如身教”。讨伐着那些,只去严厉管教孩子,却不约束自己的父母。
但是,处于现代各种对立冲突的教育观念的冲击下,父母如何教育好孩子,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话题。简单一个“言传身教”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我们大部分人理解的“言传身教”,重心也有偏差。
1. 言传派的困境
所谓“言传派”,指主要依赖语言,把自己比孩子多活二三十年的经验、智慧、价值观,悉数传给孩子。但,效果往往不好。
主要原因是父母们的那些经验,孩子们大多数时候并不想听。
你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习比游戏重要。” 孩子觉得,“学习多苦啊,游戏多开心。所以,先开心再说,以后的事,现在着什么急啊?……”
你说,“勤洗手,不生病。早睡觉,身体好。” 孩子觉得,“我手看起来也不脏,洗它干嘛?我又不困,那么早睡觉不是浪费生命吗?……”
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颇具叛逆和反抗精神。而另外两个因素的叠加,让叛逆和反抗的战火越烧越猛。
一个因素是,现在孩子接受信息越来越容易,接受的信息面越来越广。他们那些小脑袋瓜,非常机智的把这些海量信息拼拼凑凑,不管有理没理的统统拿来,当作和父母辩论的言语武器。
另一个因素是,父母也受到各种不同教育观念的冲击。原来那种家长专制,动不动就打骂的教养方式,越来越失去人心,推行不动了。
当然,家长专制的教养方式推行不动,也有好处。家庭教育上的内卷和军备竞赛,让在“虎妈”“狼爸”教育下的孩子苦不堪言。孩子抑郁的,自杀的新闻也时常出现。
孩子反抗成功了,家长苦。孩子反抗失败了,孩子和家长都苦。
更可怕的是,我们家长传递给孩子的经验未必可靠。中国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家长自身也未必属于那种不断学习、积极上进的少数人。我们对自己传递给孩子的经验、智慧、价值观的可靠性,又有多大的信心呢?
可偏偏,心理学上有一个“邓宁-克鲁格效应”。简单地说就是,能力低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能力高者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所以,自己不肯持续学习进步的家长,往往对自己强制孩子接受的观念深信不疑。而自己持续学习进步的家长,反而对传递给孩子的经验没那么自信。当然,这个效应具体描述更复杂一点,可以用下面这个图来表示。

综合上面这几点,“言传派”父母陷入了困境。自身不咋地但盲目自信的父母,把自己的“经验”强制灌输给孩子;自身持续学习进步的父母,心怀疑虑,不愿强制孩子接受自己的观念。孩子们持续在反抗家长们的权威,反抗赢了,也是一家人鸡飞狗跳。反抗输了,孩子这辈子唯唯诺诺,也就没啥可能性了。
所以,一部分陷入困境的“言传派”父母,开始不停的念叨……言传不如身教。
2. 身教派的迷茫
“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让我做?” 这句话是孩子反抗家长的标准杀伤性武器。
这句话还有很多变种。比如,“你自己天天刷手机,凭什么不让我玩?” 比如,“你自己都不是名校毕业,凭什么要求我必须考名校?” 比如……
这种言语的杀伤性很强,往往让父母羞愧与愤恨交织在一起。
所以,做父母的应该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舔着老脸要求孩子做到。
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也不是实现自己未完成目标的傀儡。有逼迫孩子完成宏伟目标的精力,还不如用在自己身上。古代先哲说过,“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教派”的父母,往往认同上面描述的基本原则。不过他们也可能陷入另一个误区:认为“做好自己”,或者“伪装成做好自己”,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
所以,这类父母明明想刷手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也忍住不刷了。明明不想读书,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也拿本书装装样子。明明不爱运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也逞能表现一把……
但是,“身教”的效果并不明显。装出来的样子,往往不能持久。孩子很聪明,装出来的样子,往往被他们轻松识破了。即使父母真的积极上进,孩子也未必一定像父母一样。谁规定,孩子一定会学父母了?我们看到的那些“虎父无犬子”的案例,或许只是“幸存者偏差”而已。学霸父母养出学渣孩子的情况,并少见。因为,“回归均值”才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
况且,“身教派”的父母,因为采用的教导方式,相比于“言传派”更加含蓄。“我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反正告诉你,你也不听。我给你做个好榜样,期望你哪天良心发现,或者潜移默化,能像我一样做。”
然后,漫长的等待过后,“身教派”的父母失望的发现——自己家娃的良心,被狗吃了……
这种情况下,“身教派”的父母,能不迷茫吗?
3. 言传身教的重心
“言传派”的父母陷入困境,“身教派”的父母陷入迷茫。“ 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难管啊?”
其实,言传身教,是很好的教育观念。只不过我们很多父母,把重心放错了地方。
不管“言传派”还是“身教派”,他们的重心都在孩子身上,都在“传”和“教”身上。但是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我们手中的橡皮泥,想捏成啥样就啥样。
言传身教的重心,应该在家长自己身上,应该在“言”和“身”上面。我们家长做好自己,第一目的并不是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而是,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己应该做,并且想要做的事情,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写出《被讨厌的勇气》的日本作家岸见一郎说过:父母应该有自己充实的人生,而不必整天活在孩子的人生中。
看,说的多好!
父母把自己的人生过好了,或者时间长了潜移默化,或许哪一天孩子良心发现,要学着像父母一样。这些,只能是可喜的副产品,它并不承诺一定会出现。不出现,又有什么关系呢?
父母和孩子,就像人生漫漫长路中的旅伴,短短的十几二十年在同一屋檐下结伴而行。而其它更多的人生时段,都需要各自分别面对。既然如此,何必在结伴时相爱相杀呢?
给孩子力所能及的爱护、支持、帮助、建议,然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做自己的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面对自己的挑战,迎接自己的辉煌。
这样做父母,不也挺好吗?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ld999.com/10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