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生活真精彩(我的小学生活真精彩写一篇作文)

写一写自己60多年前的小学生活,对现在的学生和老师是一个借鉴。

我就读的小学叫《海伦花园小学》(现更名为《海伦市逸夫小学》),入学时叫《海伦第二初级小学》,1957年左右更名为花园小学。博友《清塘莲韵2008szh》现任校领导,通过我的博客知道我50年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便让我帮助回忆一些50年前这所小学的情况,为编写校史提供一些线索,通过她的博客我才知道这所学校建于1924年,解放前名为《文庙小学》。

我的小学生活真精彩(我的小学生活真精彩写一篇作文)

我1954年秋入学,是父亲领我去报的名,负责招生的老师叫王正和。问了几道10以内的加减法,很紧张,对错都不记得了。

我们这个学年共两个班,我在二班。一年级时班主任是许洪彩,2——4年班主任为石志民、南喜文、潘义勇、张艳春、杨老师(名字不记得了),5——6年班主任是王光玉。

学校位于县城东南角,有三栋砖瓦房。一栋在西,是办公室,南向,三间;另两栋在东,成曲尺形,是教室,一栋南向,四个教室,另一栋西向,两个教室。办公室肯定是危房,我记得57年左右一个夜间办公室的一个大梁柁一头落了下来,砸在办公桌上,幸好是夜间没有伤着人。

1——4年我在南向教室,5——6年在西向教室。从办公室到教室中间有50多米的甬路,甬路北是一个篮球场,路南有一座庙——文庙,当时是学校仓库,三年级时我们学年还在庙前举行过朗诵比赛,57年左右拆掉了,原址又建了一栋教室。甬路南离办公室较近一侧有几棵榆树,树上挂一截铁轨,这就是上下课用的钟。上课连续三下间断敲,下课连续两下间断敲,集合是快速连续敲。当时“钟声”是教育的代名词,县里篮球赛,“钟声”就是教师代表队,“银鹰”是银行代表队,“火车头”是铁路代表队、“中粮”是粮食系统代表队……,名字响亮,也有气势。

我的小学生活真精彩(我的小学生活真精彩写一篇作文)

学校所以叫花园小学,是因为解放前这里是一座公园,学校环境优美。教室北面是绿草地,秋天我们常在绿草地里捉蟋蟀。绿地四周环以挺拔的杨树,杨树直径在30公分左右——大约在1956年的夏天,海伦下了一场大暴雨,黑云密布,狂风大作,这些杨树被折断许多;很多民房的苫房草被卷走,我家也没能幸免。

教室东是低矮的榆树林,教室东北是400米田径场地,每年县里要在这里举办春秋两季运动会,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这时也是学校最热闹的时候,每天早晨都有运动队训练,运动场西面的杨树下开始搭建物资交流会的帐篷,搭戏台,人来人往,课间就去看热闹。1——2年级时不参加运动会,届时高年级学生参加运动会,我们放假,每天我们都到会场,会场上人山人海,唱戏的、卖商品的、卖小吃的……,最吸引小孩的是唱西洋景的,一辆车子,车上有个大匣子,匣子上有宣传画,匣子下方有几个圆孔,可以趴在孔上望里面的幻灯片。一位老汉,边唱边吆喝,以吸引孩子。每年运动会父母都给我们5角零花钱,这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这就是我们的“社戏”。

小学3年级之后,就要随学校集体活动了,集会时我们参加游行队伍。那时日子都很穷,有一次游行要求穿白鞋,我们买不起就用粉笔把鞋染白,幸亏没下雨,好歹游行结束。人在运动场,心里却想着场地西面的交流会,耳朵听着交流会场地的吆喝声。

运动场与绿地之间有一座烈士纪念碑,碑上的文字记不得了。教室东南有一座假山,假山南就是农民的菜地,所以学校的位置当时应是城郊。办公室前面有一片空地,夏天种些蔬菜和鲜花。虽然环境很好,但当时人们的生活都比较艰难,环境意识不比现在,所以这所小学生源较少,在当时县城里的六所小学中,是学生最少的一所。除二初(1-4年是初级小学,5-6年是高级小学)(花园)外,县里另外五所小学是:一完(实验)、二完(城关)、三完(铁路)、七完(雷炎)、八完(向阳)。

当时的教学条件肯定是很简陋的。记忆中的教具是一架脚踏风琴,上音乐课时,需几名学生从办公室抬到教室,下课再送回。老师都很负责任。我在上四年级时,六年级学生排演了一部课本剧。内容是解放前有大虎、二虎弟兄二人,第一年大虎给一个东家打工。这个东家工钱是其他东家的二倍,但年末结账时,要答对东家的三道题,否则不给工钱。年末东家给大虎出了三道题,分别为:把大坛子装进小坛子;把屋里地面拿到太阳底下晒一晒;猜一猜东家脑袋有多重。大虎一个题也答不上,只好空手而归。

为了治一治这个恶东家,第二年二虎又去给这个东家打工。年末结账时,东家同样用这三个问题难为二虎。二虎早有准备。第一题:二虎把大坛子打碎,将碎片装进小坛子。第二题:二虎上房将房瓦揭掉,让太阳光照进室内。第三题:二虎说东家脑袋四斤重,东家说不对,二虎说对,不然割下称一称,说着拿起一把菜刀就要割东家脑袋。东家吓坏了,只好认输,把工钱付给二虎,二虎说:我并没有多拿你钱,这钱有一半是我哥哥去年的工钱,说罢昂首而去。

演出地点就在学校操场。这三名学生演的惟妙惟肖,学生看的哈哈大笑。真正的“寓教于乐”。演二虎的学生叫赵才,演大虎的学生姓王,演东家的学生姓高。班主任就是后来任我们班主任的王光玉老师。王老师任我们班任时,也组织过类似的活动。

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1958前,每年春季学校都组织学生春游,地点就是火车道东,那时是一大片绿草地,用玻璃瓶子装满凉水,带点干粮,虽然条件与现在的孩子不可同日而语,但同学们玩得非常愉快。大跃进后,就没有再组织。尽管设备简陋,学校还是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等。学校也组织学生包场看电影,最爱看的就是战斗片。记忆中家长会就有一次,是全校学生家长会,地点在海伦老剧院,学生也参加了,父亲代表家长在会上讲了话。会后看评剧《白蛇传》。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inyifile@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ld999.com/10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