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是郊野和乡村的代名词,每一代人都有各自关于农场的记忆,并将它当成了青春过往的一部分。相对来说,现在仍然存在的农场,它的颜值和状态变化较大,像在湖北武汉蔡甸区郊区就有不少农场的存在。前不久,小编偶然路过位于蔡甸龚侏路石山堡附近的一座名叫十三堡的农场,它的面积不大,有湖泊环绕在马路边,还有丰盛的草木田地,充满自然风情。随拍镜头里,只觉得这一块平整的沃土,远离城市,是真正的鱼米之乡。

由于远离城区,谈不上专程前往打卡,只是纯粹路过,看到十三堡农场而已。交通线路上,十三堡农场与主城区有点远,自驾可在武汉汉阳区琴台大道、三环线、四环线、绕城高速西段上汉蔡高速,之后沿着高速向西段蔡甸区方向走,在索河收费站下,然后顺着龚侏路往西南方向的石山堡车站走,过了车站抵达松岭村附近即可看到目的地农场。相对于印象中一碧千里的平原地带,十三堡农场所在地的地理面貌有部分丘陵,并且它也没有宽阔大气的无限感,它更像是一块适合耕耘的超级水田。

在农场沿线的乡道上走,自然村庄的氛围扑面而来,所有到达过乡村的人应该都有印象。乡道虽然狭窄,但在国家村村通政策指导下,早就修好了水泥路面,走机动车非常顺畅。不过,一般的乡道虽然主体路基是水泥表面,但马路两边的状态就非常自然,有纯粹的无人管理荒地,长满灌木丛;有被综合改造的农田和水利设施;也有纯粹的河流或湖泊,相互出现,在行道树点缀下,成为一方不错的风景带。机动车来回穿梭,地势忽高忽低,完全像是坐在卡丁车上的感觉。

到达十三堡农场,乡道一侧的目的地有湖泊点缀,被分成几个池塘。户外的环境绿色处处都有,水草和树林随处可见,还有电线杆有序排列,成为最坚固的路标,没有之一。比较之下,农场附近的建筑少,几栋依稀可见的民房,红砖黑瓦木窗,像是几十年前的古董,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居住。从湖泊边上的田坝走过,农场主体依稀可见,那是一块类平原的区域,有几块稻田,相互叠加,成为搭积木一样的布局,边缘全是田埂和修建的蓄水池,看着十分应景。

不过,眼下近处的环境,被杂草铺满。那是一种叫不出名字的杂草,长势疯狂,临着水岸,垂在水边,偶尔还有虫子飞过。这让穿着短袖的小编十分后怕,赶紧喷好防虫液,不一定有用,徒增心里安慰罢了。看到近处的水塘边还有一位老者在垂钓,他的心态就很安静,坐着一动不动,眼睛死盯着水面的浮漂。就在一刹那间,老者突然提竿,水面溅起一阵波纹,接着就是大鱼翻腾的声音。老者沉着有序,八字遛鱼法,几个回合下来就见大鱼翻起了肚皮,轻松被抄网拖去,好一条大鲤鱼。

走到另一边的田坝上,看到刚才那种草坪范围更大,再不疑惑,这分明就是农场里种植的作物。说是作物,但在小编眼里还是一筹莫展,门外汉看个热闹,看到草坪绵延几十个平方,至少有一个球场大小。新奇的是,这些作物没有用围栏围住,也没有浇灌肥料和水源的痕迹,接近自然长势,成色的话,纯粹的绿色,没有藤蔓,自然下垂叶子,没有稻穗之类的果实。这种作物,简直是逆天一样的存在,或者是作为某种养料也说不一定。

穿过这片作物区,来到了稻田区域。这里的稻田也分成好几个区域,大小不一,但面貌差不多,秧苗刚刚种植,还是嫩绿的状态。与北方麦田不同,水稻的种植非常依赖水源,所以看到除了田埂间有自然开挖的排水渠,还有人工搭建的抽水泵,管网相互叠加,抽水进行时,很远就听到隆隆的声音。也就是说,农场里有人工作业,也有机械作业,看着很热闹。

在十三堡农场里走一圈,看到的面积和作业区域不大,当然也有可能是小编根本没有走到底,只是单纯走马观花。相比较农村个人种植的田地,农场里的田地水源多,田埂面积大,机械作业来回自如,几乎不需要额外助力。想到很多年前,也是一大帮子人在农场里劳作,人手标配锄头、镰刀和水袋,忙碌时几十个人同时在田里,现代化的农场作业,几件机械全部搞定,时代进步果然神速。
教育DIY,省掉课外班,让学习像玩一样。关注公众号:童年支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ld999.com/1047.html